Related Posts
崇祯上吊前,为什么偷偷往嘴里塞槐叶?
崇祯上吊前塞槐叶?别只当悲情戏,这背后藏着亡国之君的最后倔强 兄弟们,今天聊个细思极恐的细节 —— 崇祯自缢煤山时,为啥要往嘴里塞槐叶?别被影视剧里的悲情戏骗了,这操作比 “君王死社稷” 的口号更扎心! 先看史料实锤:《明季北略》明确记载,崇祯上吊时 “披发跣足,衣蓝袍,跣左足,右足着红靴,袖中书一行云:‘因失江山,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’”,而民间野史更补充了 “口含槐叶” 的细节。这槐叶绝对不是随便塞的,里面全是讲究。 第一个层面是气节象征。古代有种说法叫 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,崇祯作为亡国之君,既不想像李煜那样被俘受辱,又觉得愧对列祖列宗。槐叶在传统文化里象征 “清白”,他用这种方式表态:我朱由检虽丢了江山,但骨头没软,绝不食敌粟、受敌封。 更深层的是对文官集团的诅咒。崇祯在位 17 年,被东林党和阉党来回折腾,临死前还喊 “诸臣误朕”。槐叶又名 “苦槐”,谐音 “苦坏”,他这是在骂那帮误国的大臣:你们把国家搞垮了,我就算吃树叶也不会跟你们同流合污! 还有个冷知识:煤山那棵老槐树后来被顺治帝套上铁链,名为…
为啥金庸小说的主角大多没有外号?
好像在本书中就有外号的几乎没有吧
都说秦皇汉武,乾隆论功绩有没有机会进前五甚至前三?
先声明,历史区只讨论历史人物,玩GOAT梗的有多远滚多远! 我先抛出我的观点,我觉得乾隆不比刘彻差,论武功在位时间内收新疆、青海,金瓶掣签强化对西藏控制,兴黄教安抚蒙古,国家疆域整整扩了三分之一还要多;民生方面在耕地没有增加多少的情况下,人口翻了一倍达到封建王朝顶峰,五次减免全国赋税也是历代帝王最多的;政治手腕上政治方面在位期间没有外戚、宦官、宰相专政,没有藩镇割据,没有后宫擅权,没有夺嫡之争,同时文学艺术高度繁荣,编制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《四库全书》共收书3400多种近8万卷,惠栋、钱大昕、江永、戴震、王念孙、阮元等为代表的考据学家如日中天,史学方面还有赵翼、全祖望、章学诚等;地学方面还有齐召南、祁韵士、徐松等,小说方面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、吴敬梓的《儒林外史》均成书于乾隆初年,诗歌方面,沈德潜的“格调诗”,袁枚的“性灵诗”,翁方纲的“肌里诗”;散文方面,方苞、姚鼐的“桐城派”、张惠言的“阳湖派”,绘画则有“扬州八怪”及文人画、宫廷画、西洋画;书法则有张照、邓石如、刘墉、永瑆等名家辈出,戏曲方面,昆腔与乱弹并行,正处于脱变时期;乾隆末年,徽班进京,我国最大的剧种——京剧于此时形成。 说到乾隆很多人都会说他爹雍正给他攒了多少钱,但论继承遗产,文景之治积攒下的国家资本也远比雍正时期多;对外作战方面,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,乾隆时期福康安翻过喜马拉雅山远击尼泊尔廓尔喀震慑英国。 还有如果比烂的话,论晚年干的荒唐事,汉武帝更是一骑绝尘,乾隆放纵和珅也好,地方白莲教起义也好,比起刘彻都是小巫见大巫,武帝时期的连年征战导致“天下虚耗,人复相食”,连年战争使国库空虚,加重赋税(算缗、告缗令)盘剥百姓,造成“关东流民达二百万”,民间出现“千村万落生荆杞”的惨状。更不用说经典的巫蛊之祸,征和二年太子刘据起兵失败自杀,牵连诛杀数十万人。都说乾隆晚年好大喜功、多次下江南浪费钱,刘彻晚年沉迷封禅、求仙问药,耗费大量资源修建宫观神祠,多次巡游各地,挥霍无度,同样加重地方负担。还有一点刘彻重用酷吏(如张汤),推行“沉命法”,导致官吏隐瞒暴动,形成恶性循环。 乾隆晚期白莲教抬头,地方爆发农民起义,刘彻在位时农民起义同样也不少,特别是天汉年间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(如南阳梅免、楚地殷中),虽镇压但残部啸聚山林。 对比之下,乾隆比汉武帝差在哪里?为什么说起刘彻就是秦皇汉武历史前三,说到乾隆就调侃鄙视居多?